【鹽池十里北坡綠化故事】坡與房
“綠化北坡是大好的事,但是房子拆了,我們住哪?萬一拖著不管怎么辦?這么大歲數了,經不起折騰啊!”
“小蘆三天兩頭來,他一進門我就知道要說啥。”吳之棟想起那段日子里,蘆金勝總帶著笑臉和大家商量,從來不甩臉子、發脾氣。
“搬進新房兩年多了,我家的生活質量提高了,北坡的環境也越來越好。總結起來就一個字,美!”
“小蘆啊,歡迎你們來!”1月30日,市區圣惠嘉園小區9號樓住戶吳之棟家,來了兩位特殊的客人——蘆金勝和李陽。
自鹽池北坡治理工作啟動后,山焦鹽化集團退休職工吳之棟和近百戶職工,舉家陸續離開鹽池北坡的舊家屬院,搬進了過渡房。市鹽湖生態保護與開發中心(市鹽保中心)拆遷工作組成員李陽、代表鹽化配合拆遷的蘆金勝也和職工熟絡起來。
“鹽化舊家屬院是北坡拆遷工作中的一大重點。”李陽說,這些老職工一直住在單位分配的小院中,商量補償標準、搬遷、拆遷……這些事情頭緒繁雜,且需要做大量的說服工作。
如何讓職工盡快搬遷?
“鹽化的人,鹽化的地,鹽化的房,讓鹽化人自己做工作更有優勢。”李陽明白,要想讓這些職工點頭,必須由鹽化出面。
說起鹽化舊家屬院,吳之棟一言難盡。這些建于上世紀60年代的家屬院,面積小不說,條件也不好。廁所是公廁,房前的土路一到雨天便泥濘難行,房后巨大的垃圾山不斷飄來陣陣惡臭,還有一年到頭“如影隨形”的風沙,都令住戶們苦不堪言。
“‘刮風下雨蚊子咬,鹽池三件寶。’平日里,去個公廁都要走好幾分鐘;出一趟門,鞋面上全是土、泥,家家戶戶門窗緊閉;連買菜也要到1公里外的市場。”吳之棟的老伴說,“40多年,住得夠夠的了!”
聽說要拆遷,吳之棟和老伴內心喜憂參半。
“綠化北坡是大好的事,但是房子拆了,我們住哪?萬一拖著不管怎么辦?這么大歲數了,經不起折騰啊!”吳之棟說。
起初,任憑工作人員百般勸說,吳之棟就是不搬,補償能不能到位且不說,兒女不在身邊,連搬家都成問題。
部分職工因過渡房、補償標準、搬家等問題,意見不一。有的說沒找好過渡房,有的覺得故舍難離,還有的認為拆遷補償款不理想,甚至個別人還借機故意刁難。工作人員總是按照政策,堅持原則,和顏悅色、耐心細致地為職工講解。
拆遷勢在必行,總拖著也不是辦法。吳之棟和老伴盡管顧慮重重,也不得不尋找過渡房,為搬家做準備。
漸漸地,吳之棟感到更加孤單了。
“叔,您看這么多戶都搬走了,你們也搬了吧!有困難您就說,我們一定盡力幫忙。”
“老伴,隔壁又搬走一家,要不咱也搬了吧?”
“搬就搬吧!”
終于,小蘆等到了吳之棟老兩口的肯定答復。在工作組隊員的幫助下,吳之棟和老伴離開北坡,住進臨時過渡房,領取政府發放的相應住房保障費用。
“小蘆三天兩頭來,他一進門我就知道要說啥。”吳之棟想起那段日子里,蘆金勝總帶著笑臉和大家商量,從來不甩臉子、發脾氣。
“職工每家情況不一樣,關注的問題也不一樣。我們就到他們家里去,了解實際困難,只要職工提出的要求合理,我們都想辦法協調。”蘆金勝說,其間,鹽化相關部門專門多次開會,對職工提出的疑問,逐一作出答復。
在工作組的不懈努力下,不少職工簽訂了拆遷協議。
陸續地,很多職工從舊家屬院搬進過渡房。如何最終安置好這些住戶,是讓拆遷工作組最犯難的事。只有解決了他們的后顧之憂,才能有效推進后續工作。
市鹽保中心從居民的經濟能力和實際情況出發,多次與市住建部門、市住房保障中心協調,并積極向有關領導匯報。
最終,在多方支持下,職工的住房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房子有了,怎么分?分不合適,之前的努力就白費了。山焦鹽化綜合考慮騰房先后、居民年齡等因素,騰房早的早選房,年齡大的也早選房,嚴格執行政策的同時,人性化處理問題。
如今,已拆掉的原鹽化職工家屬院,被各種花草樹木所覆蓋,展現出一番新面貌。吳之棟也搬到了嶄新的單元樓里。
提起新房的好處,吳之棟夫婦贊不絕口。他們說,樓上樓下都是老鄰居,大家還可以像過去一樣相處。公交車十分方便,再不用跑老遠去買菜,也不用推著自行車上坡,出門就是圣惠公園,鍛煉身體也很方便。
“搬進新房兩年多了,我家的生活質量提高了,北坡的環境也越來越好。總結起來就一個字,美!”吳之棟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