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星 閃耀舜鄉
近期,運城市委政研室聯合垣曲縣委改革辦對垣曲縣創評星級文明戶的做法進行總結,刊發在《運城論壇》《運城改革》,并上報省委改革辦。4月26日,省委改革辦第24期《山西改革信息》以《文明之星 閃耀舜鄉》為題,刊發推介了垣曲縣創評星級文明戶的先進經驗。現予以轉載,以饗讀者。
2018年8月,省委書記駱惠寧在運城市調研時提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要有具體量化的評分標準,過去的‘五星家庭’創建做法很值得借鑒”。垣曲縣立說立行,積極作為,把“星級文明戶”創評作為重要抓手,以點帶面,扎實推進新時代鄉風文明建設。特別是今年以來,結合“改革創新、奮發有為”大討論,積極對標一流,深入學習安徽省肥東縣、肥西縣和浙江省平湖市等地星級文明創評相關做法和經驗,持續優化創評程序,不斷豐富創評內容,切實提升創評成效,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取得良好成效。
一、創新“八步工作法”
垣曲縣實行縣、鄉、村“一把手”主抓,評選標準“一把尺”衡量,推動落實“一竿子”到底,采取“八步工作法”系統推進“星級文明戶”創評活動,真正讓農民群眾唱主角。全縣11個鄉鎮37個試點村共6921戶農戶參與了創評,評出五星級文明戶339戶、四星級文明戶2450戶、三星級文明戶2801戶。
一是因地制宜“設星”。先后召開各類座談會30余場,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制定了《關于開展農村“星級文明戶”創評活動的實施方案(試行)》,各鄉鎮在“星”的數量、內容、標準上不搞“一刀切”。充分尊重村民委員會和廣大農民群眾的意見,圍繞“守法誠信星”“孝老愛親星”“創業奮進星”“衛生健康星”“文明新風星”等制定詳細的創評細則和評分標準。
二是豐富內涵“創星”。堅持創評工作與農村“四好”(即衣被疊好、柴草堆好、畜禽管好、衛生搞好)家庭建設、脫貧攻堅八大工程等重點工作有機結合,持續開展了普法宣傳教育、家庭美德傳承、全民創業創新、農村環境整治、移風易俗、文明志愿服務、以文化人等7個主題創星實踐活動,促進了農民富、農業強、農村美。
三是建強陣地“育星”。全縣建成一批村史館、道德講堂、日間照料中心等文化服務設施,充分發揮凝聚人心、教育引導、贍養服務、學習提升、文化惠民、示范引領、新事新辦等7項功能作用,助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四是規范程序“評星”。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堡壘作用、廣大群眾的主體作用、老黨員老干部和新鄉賢新農民的示范作用,評星定星主要采取逐戶評星、集體審星、審批定星、集中授星4個步驟,并完善群眾自評、小組初評、道德評議、村級初審、征求意見、張榜公示、鄉鎮審批、縣級抽檢、集中授星等多個環節,評選結果得到群眾廣泛認同。
五是負面清單“否星”。鄉鎮黨委政府列出負面清單,具體包括6種情形:(1)家庭成員有現行違法行為和正在服刑的人員;(2)家庭成員鬧訪、纏訪、非法上訪、越級上訪;(3)家庭成員參與“黃、賭、毒”;(4)家庭成員參與非法宗教及邪教活動;(5)虐待老人、婦女、兒童,發生家庭暴力行為;(6)未成年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失學輟學。村級評出星級文明戶之后,鄉鎮黨委政府組織民政、信訪、司法、派出所、信用社、綜治辦等單位會審,有以上6種情形中任何一種行為的,實行一票否決,取消創評資格,直到改正為止。
六是雙重激勵“獎星”。堅持精神激勵與物質獎勵并重,一方面“長面子”,在家門口懸掛星級文明戶牌匾,在村善行義舉榜上公布星級名單,在縣各類媒體宣揚典型事跡;另一方面“給里子”,各鄉鎮、村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項目傾斜等途徑,對星級文明戶進行獎勵。如,對“五星級文明標兵戶”實施的獎勵措施有:一次性獎勵文明銀行積分1000分;免交屆期內兩年電視閉路費;發放屆期內兩年運城旅游景點一卡通三張;屆期內兩年贈閱運城晚報一份;屆期內高中就讀子女兩年學費減半;免擔保、免抵押、低利率,以信用方式優先獲得縣河東村鎮銀行貸款10萬元等。這些實實在在的獎勵激發了群眾晉星創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七是動態調整“管星”。根據日常文明行為給予晉星或降星,對照評分標準綜合衡量,按照支部動議、群眾評議、集體商定、公示公開的方式,原則上每半年動態調整一次。
八是示范帶動“用星”。引導星級文明戶積極履行“文明承諾”,廣泛參與公益活動和志愿服務,充分發揮星級文明戶的示范帶動輻射作用,激勵更多群眾自覺爭做文明有禮的新農民。
二、打出“特色組合拳”
針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打出了一套具有垣曲特色的創評組合拳。一是設立文明銀行。參照銀行運行模式,實行文明銀行與愛心慈善超市“一個陣地、兩塊牌子”機制,采取“超市運作、積分兌換”模式,將群眾日常文明行為進行量化積分,積分可兌換實物,激勵群眾“積分改變習慣、勤奮改變生活、共建美好家園”。二是健全文明檔案。各村為每戶建立跟蹤管理臺賬,將群眾日常行為載入臺賬并作為評星晉星的依據;鄉鎮為星級文明戶建立文明檔案,記錄初始創評和動態管理情況。三是踐行文明承諾。
借鑒全市重點工作承諾制,五星級文明戶需作出3項至5項“文明承諾”,積極參與村集體事務,自覺接受群眾監督,年終由鄉鎮組織考核兌諾、晉星摘星,增強了五星級文明戶的榮譽感責任感。四是倡導孝善先行。廣泛開展孝善敬老活動,將子女應盡的贍養義務細化,明確了繳納贍養費,吃飯、穿衣、安全住房、看病費用,以及生活照料、定期探望、精神需求等8項具體贍養義務,組織簽訂《贍養責任書》,為子女發放《孝心證》,在村內設立“孝心紅黑榜”,成立鄉村兩級孝善協會,監督贍養義務落實情況。五是開展家校共建。在全縣中小學廣泛開展“人人爭做出彩在校生、家家爭創星級文明戶”主題活動,教師入戶家訪宣講政策,學生書寫“共建文明家庭”家書,家長與學生一起承諾文明新風,師生家長共同開展社會公益。六是推進移風易俗新風尚。發揮村規民約和紅白理事會作用,倡行彩禮不超6萬元,白事只設1天席,每桌不超10個菜、價格不超100元、待客桌數不超30桌、不上煙酒飲料、不請樂隊吹手等,有效遏制了鋪張浪費攀比現象。
三、呈現“五個新變化”
開展“星級文明戶”創評活動以來,垣曲縣千百年來守望相助、厚道待人、關心集體的“古老傳統”回歸,農民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提高的“星星之火”點燃,全縣鄉村社會呈現5個積極變化。一是群眾向善向好的精氣神彰顯。在星級文明戶創評的正向激勵下,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爭星創星的氛圍日益濃厚,農民群眾精神面貌更好了。二是農村環境衛生有了新提升。“門前雪等著村干部”變成了“村里事就是我的事”,廣大農民群眾積極參與改造生產生活環境、改變生活方式和創建優良秩序,村容村貌、戶容戶貌明顯改善。三是淳樸民風得到傳承弘揚。“好人好事有人夸、歪風邪氣有人剎”,尊老愛老、鄰里互助、團結友善、勤勞儉樸等蔚然成風,身邊好人更多了。四是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不斷健全,善行義舉榜、文化活動場所等功能逐步完善,農民群眾參與文化活動更多了,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得到了有效提升。五是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充分發揮。通過創評活動,凝聚了民心、辦好了民事,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和戰斗力更強了,“四個意識”“四個自信”深入民心,占領了農村意識形態主陣地,有力推動農村各項工作順利開展,促進了鄉風文明和鄉村振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