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研學的名義講好“古中國”故事
在舜帝陵景區,孩子們細細打量眼前的古樹。
剛剛過去的一周時間里,來自上海浦東新區的兩個研學團隊總計100余人,在運城市完成了一次有味道的“古中國”之旅。
與通常的旅行方式不同,此次研學旅程所呈現出來的,除了景點本身,還有許多針對孩子的民俗體驗活動。有美景,有內涵,有故事,有互動,這是遠方來客與“古中國”的一次親密接觸,也是催熱運城市旅游市場的一次成功嘗試。
揚名城優勢,建旅游強市。為了貫徹落實運城市委書記劉志宏在該市首屆旅游發展大會上的主旨演講精神,鹽湖區委、區政府近期進行了諸多創新性實踐,而研學游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切入點。該區從頂層設計上明確提出“要以大運城的理念來統籌規劃研學游”的思路,彰顯了一種開放胸懷和宏大格局,而此次上海方面的研學之旅就是一個“落地的項目”,它開了一個好頭,具有樣本意義。
一次由表及里的完美呈現
“古中國”的魅力在何處?華夏之根的內涵如何解讀?幾天時間里,組織方精心安排的系列活動內容,從美景欣賞到文化熏陶,可以說是一次由表及里的完美呈現。
在解州關帝祖廟,氣勢恢宏的古建筑帶給孩子們強烈的視覺震撼。這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仿佛都透出幾絲古樸與厚重來。而由專業老師開設的專題講座,則讓孩子們對關公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管是關公的傳奇故事,還是關帝圣訓“讀好書、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都讓孩子們對關公的“忠義仁勇”精神有了基本的理解,受益匪淺。
永樂宮內精美絕倫的元代壁畫讓大家驚嘆于古人高超的技藝和獨具的匠心,墻上的壁畫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景區工作人員還現場示范講解了傳統拓片的工序,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紛紛擼起袖子躍躍欲試。他們對自己親手制作的“作品”萬分珍愛,表示要帶回家珍藏。
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有“嵐山根”的美食誘惑,琳瑯滿目的各色小吃吸引大家大快朵頤,而等候在這里的鹽湖區土布草花印染傳承人李建肖更是大受歡迎,大家圍在一起現場學習捶草印花技藝。不斷地用錘子敲打之后,美麗的花瓣就“印”在了土布之上。“非遺”的魅力引來嘖嘖稱贊。
在七彩鹽湖體驗漂而不沉的神奇,在鸛雀樓上吟誦王之渙的千古名詩,在蒲津渡遺址細細撫摸唐朝大鐵牛的身軀,在舜帝陵里參與莊嚴的祭祖儀式,在李家大院感受感天動地的善行義舉……,兩個團隊徜徉我市芮城、鹽湖、永濟和萬榮,不僅感受了諸多核心景點的個性魅力,還分享了許多獨特的民俗文化體驗,完成了一次與“古中國”的親密接觸,每到一處都收獲滿滿。
上海人眼里的 “古中國”模樣
“舜耕歷山,禹鑿龍門,嫘祖養蠶,后稷稼穡,中華文化從河東大地一路搖曳而來!”在運期間,組織孩子前來的上海一心學堂校長凌怡在自己的朋友圈發出這樣一段文字。她要用這樣的方式告訴更多的人關于運城的精彩。
“黃河大鐵牛讓我看到了唐朝時期的繁榮,前人的智慧讓我深深折服。”
“完整地了解了舜帝文化,對我和孩子的觸動都很大,我們要用自己的行動去傳承、弘揚它!”
……
凌怡說,家長們對此次旅程的評價都很高,直言“很值得”。這次研學之旅也讓她更深地體會到運城文化的厚重。小學員們在河東的土地上聆聽堯舜禹的賢德,感受關公的忠義,曾經那么遙遠的先賢和久遠的歷史在這里變得鮮活。
上海市民劉海穎第一次來運城,之前她還好奇為何會選擇這個地方作為研學游的第一站。及至親身體驗之后,她才深刻地感受到了尋根的原義。一路走來,一路歷史!劉海穎說,最打動她的要屬永樂宮了。“不僅僅感動于壁畫本身的細致生動和恢弘大氣,更感動于搬遷歷史的波折和無數大國工匠的付出,希望更多的人能來這里親眼目睹八百年前的盛世美顏!”劉海穎說,不僅僅是她,孩子的收獲也不小,每天的游學日記都寫得滿滿的。她相信孩子會永遠銘記在鸛雀樓上跟同學們集體吟誦《登鸛雀樓》的場景,這是一種生動有效的教育方式。
在孩子們的視角里,運城散發的是另外一種魅力。
曹珈寧小朋友說,這里有太多好玩的東西了,她喜歡運城博物館的青銅器,喜歡永樂宮的拓片體驗,喜歡嵐山根的草染體驗,喜歡蒲津渡的鐵人、鐵牛和鐵柱子等等。
“運城的雕像特別多,名人特別多,還有很多長了很久的樹,特別是舜帝陵里居然有兩顆長了4000年的樹,這也太久了吧!它還能再活4000年嗎?我還學會了《南風歌》,回去可以問問古箏老師會不會彈這首曲子,那天在鸛雀樓上還看到了古箏、長笛和編鐘的表演呢!”曹珈寧的感慨恰恰是歷史與現代碰撞出的火花,這或許就是研學的要義吧。
催熱旅游市場的切入點
今年年初以來,鹽湖區文化和旅游局狠抓文旅融合發展,依托舜帝公園、嵐山根·運城印象、七彩鹽池等資源,不斷挖掘文化內涵,探索文旅融合新形式。此次研學之旅無疑就是一次成功嘗試,它串珠成線,整合了全市范圍內的核心景點,而且把互動性強的民俗和非遺元素融入其中,極大地豐富了旅游產品的內涵和看點。應該說,以研學的名義,催熱旅游市場,這是一個發展方向和有效切入點。
市委書記劉志宏在該市首屆旅發大會上的主旨演講中提出“三大資源”和“六大文化”的概念,不管是自然稟賦資源、歷史文化資源、人文薈萃資源,還是人類遠古文化、黃河根祖文化、農耕源頭文化、宗教信仰文化、河東民俗文化和紅色革命文化,它們都給“運城牌”研學旅游產品提供了豐富的養料和資源。
其實,講好運城故事,就是最好的旅游推介。對于孩子和家長來說,好的研學游產品一定要有看頭,有講頭,而運城的景點就恰恰滿足了這樣的要求。因此,在研學游方興未艾的情況下,如何整合景點資源,打造個性化研學游產品,大有文章可做,也大有市場前景。
上海一心公益發展中心理事長米曉軍對此次研學活動的成功舉辦也感觸頗深。他說,雖然是初次合作,但效果遠超預期。鹽湖區文旅局立足孩子們的需求和研學課程的需要,提供了細致的服務。
米曉軍非常看好運城的研學游資源。他說,運城文化底蘊深厚,物華天寶,人杰地靈,與上海的文化互補性很強,值得深入學習。他建議將資源和需求相結合,推出定制化產品規劃和設計,不斷開拓和豐富研學游產品,提升其核心競爭力。“可以根據研學課程時間長短和受眾群體的不同,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甚至成人等不同層次的需求,設計相對應的、不同主題的游學產品,比如尋根游、古詩詞主題游、關公文化游等等”。
鹽湖區文化和旅游局局長程建萍說,為了促成此次研學游活動,區委、區政府前期做了大量工作,不僅利用各種機會在上海、深圳進行大力推介,而且要求文旅部門提前規劃好精品線路,確定優秀的旅游形象代言人,從細節入手講好“古中國故事”。
她說,研學游可以充分調動孩子對世界的好奇心,讓孩子能夠萃取社會資源的養分。今后,鹽湖區文化和旅游局將繼續豐富研學教育內容,讓更多的孩子通過研學活動了解鹽湖深厚的歷史文化,也全面催熱該市的旅游市場。
米曉軍也有繼續與運城合作的愿望。他表示會繼續組織上海乃至長三角地區的研學團來運城,分享這里厚重的人文風景。凌怡也相信,此次研學活動借助網絡傳播的力量,肯定會感染到一大批人來運城尋訪堯舜禹的足跡,領略河東文化的魅力。
這幾天,“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山西運城營的67名青少年正在探訪河東的精彩,他們分別來自美國、加拿大和意大利。正如一位領隊老師所說,跨越千山萬水,只為能讓孩子們親身感受和學習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了解自己的民族和故土,這樣才能更好地在時間和空間的坐標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此,希望有更多的人來大運城領略“古中國”的魅力,也相信這里的故事一定會讓你驚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