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自己,是人生最大的遠見
《人民日報》說:“想要找到水源,與其鑿許多井,不如集中時間和精力去鑿一口深井。了解自己,確定方向,然后用勤奮和拼搏把握當下,不斷深耕,持續精進,就有機會成為高手。”
所謂到處挖十口淺井不如挖一口深井,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深耕自己,看似簡單的四個字,蘊含人生發展的機會。它不僅僅是句口號,離不開我們的謀略和遠見。
為什么這里要強調謀略?因為找到適合自己的那口“井”,需要耐著性子,有可能不是馬上能找到。找準“井”,十年如一日的“鉆井”,需要更大的耐心。
所以,深耕自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接下來,我分享一些“深耕自己”的想法,一起探討精進。
1
深耕自己,不斷學習、成長和進步
人最大的競爭力其實是學習能力,上學開始,比拼的就是學習能力。學習能力越強,成績越好,學習的持久力越強,能力越強。很多人對”學習“的定義只是在學校,你也這樣認為的嗎?
有了這樣的定義,離開學校,就意味著離開學習。記得無論是高中畢業還是大學畢業,總有一個場景:有些同學把做過的試卷和書籍滿天丟棄,仿佛是在和“學習”這件事情道別。似乎從那刻開始,就再也不用學習啦。
工作多年后,我最為深刻的感知:離開學校進入“社會“才是更為重要的學習之旅。因為學校,我們可以在老師的帶領下,按部就班的上課考試,甚至老師還會給一個考試范圍,考試放假,循環往復。
畢業后,你還找的到帶你的老師嗎?還找得到給你出考試卷的老師嗎?找不到,只有你自己。尤其是剛接觸工作那會,什么都不懂,工作又需要交付,學習必不可少。
我通常用的學習策略是:一問二查三摸索。問前輩問有經驗的同事,查書籍查網絡,還需要摸索,從知道到做到的轉換,離不開自己的摸索。
人的身體尚且需要“新陳代謝”,頭腦自然也需要“新陳代謝”啦,否則你腦海中的舊知識和你接觸的新事物無法匹配,跟不上節奏。
保持學習,保持頭腦的“先進性”至關重要,不能落伍。
2
深耕自己,懂得取舍和放棄
學習雖然很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聚焦”學習的能力。某種程度,這種聚焦能力其實是在和人“求新求異”的本能做對抗,大腦天然喜歡“新鮮”。持續做一件事情,做著做著,大腦進入疲軟狀態,這個時候,定力不足,就會開始躁動。開始想著學點、做點不一樣的事情。
面對紛繁復雜的環境,我們要學的東西挺多,對吧?你是不是也加入這個學習社群、那個學習社群的經驗?你是不是這本書沒讀完那本書又被推薦了?聽書軟件是不是也下載了好幾個。這個年代,最不缺的就是學習機會。
因為“機會多”的外環境刺激,加上人的求新求異的本能,分散了我們深耕一隅的定力,需要我們有更強的抗干擾能力和定力。
學習太分散,好比老鼠打洞,不容易出活兒。人的力量什么時候最大?一定是在形成“合力”的時候,這是物理學中的力學原理,同樣適用于人的發展。
在“紛繁復雜”的學習機會面前,懂得放棄和取舍本身是一種能力,篩選出適合自己的學習領域方向也是一種能力,持續在一個領域深耕學習也是一種能力,把這三種能力形成“合力”,遇見自己開掛的時刻就不遠啦。
3
深耕自己,學會和優秀的人做朋友
以上,我一直在強調持續學習和聚焦學習的重要性。我特別怕給你們誤導,好似自己埋頭苦干,挑燈夜讀的學習就好啦。
也不然,學習不意味著“閉門造車”。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方式不可取。更高效的學習方式是和同領域優秀的人持續溝通交流,能做朋友更好啦。
孔子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找到學習的伙伴,找到優秀的老師,找到優秀的前輩,提升學習效率,特別值得做。這種相互學習相互切磋和借鑒的學習是一種更為高級的學習方式。
4
最后,我還想說很多事情是你做了,不一定馬上有結果,深耕自己這件事情更是如此。
找對方向,堅持下去,總會有結果。別急著剛開始做,就馬上想要結果。盡管“急功近利”和“只顧眼前”是人的“本能”。可作為人的高級之處:除了本能的自動駕駛外,大腦中還有個“理性”的開關,需要你不定期的打開開關,把你從“本能”中拉回來。
毛澤東說過:“深耕是一種修行,它需要耐心和對自身的追求。”保持耐心,把深耕當作一種修行,持續精進。
所以說,深耕自己,不僅是一種謀略,更是一種遠見和生活態度。保持更新,保持精進。
祝好!愿我們都能在自己的一方水土,深耕成長,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