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能集團財務管理標準化
北京能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京能集團)以“綠色京能、創新京能、數字京能”發展戰略為引領,通過統一會計科目體系和財務核算規則,搭建財務共享管理平臺,構建財務管理標準化體系,拉齊集團上下財務管理顆粒度,扎實推進財務管理標準化,深化業財融合,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
京能集團主營業務包括電力、熱力、煤炭等生產和供應,同時積極培育康養、文旅等產業。截至2024年年底,集團資產總額達4934億元,控股企業800余家,其中上市公司6家,財務管理工作復雜,標準化建設亟待加強。為此,京能集團專門成立由外部第三方咨詢機構和內部人員組成的財務管理標準化項目組,在系統梳理產業特點、全面評估財務管理體系的基礎上,制定財務管理標準化規劃,明確財務管理標準化目標。
1. 梳理產業特點
京能集團各產業板塊生產經營模式、財務核算體系均不同。火電產業固定成本高,設備折舊、燃料采購等費用構成主要成本項,電力銷售受政策調控、電網調度、區域負荷等因素影響較大;熱力產業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征,成本受天氣、燃氣價格波動影響較大;煤炭產業面臨資源儲量、開采條件等因素制約,銷售價格受市場供需關系影響顯著。標準化項目組深入調研、系統梳理集團各產業特點,為制定符合集團業務實際的財務管理標準提供依據。
2. 評估財務管理體系
標準化項目組對集團現有財務管理組織架構、制度、流程及信息系統進行全面評估。一是分析財務管理組織架構是否適應各產業發展需求,是否存在職責不清、流程煩瑣等問題;二是審查現有財務管理制度是否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和會計準則要求,是否涵蓋各產業的特殊業務;三是對財務管理信息系統功能模塊、數據質量、系統集成等情況進行全面分析評估,找出系統存在問題和短板。
3. 制定財務管理標準化規劃
標準化項目組在系統梳理集團產業特點、全面分析評估財務管理體系的基礎上,結合集團“數字京能”戰略和數字化轉型規劃,制定財務管理標準化建設規劃,明確近期、中期和長期目標:近期目標是統一集團財務核算標準和流程;中期目標是為集團財務共享中心運營優化提供支持,深化業財融合;長期目標是構建數字化財務管理平臺,實現財務流程規范化、財務數據標準化、經營決策智能化和管理精細化。
會計科目、輔助核算、核算規則作為財務記賬的基本語言,是財務管理標準化的基礎。京能集團通過統一會計科目、輔助核算字段、核算規則,明確各類業務到財務的記賬規則,推廣財務“普通話”,構建財務管理標準化體系。
1. 統一會計科目
會計科目是財務核算的基礎,統一的會計科目體系能夠保障各產業板塊財務數據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京能集團應用SAP和浪潮GS兩套財務核算軟件系統,數據格式不一致給數據分析應用帶來一定困難。標準化項目組圍繞會計科目標準化使用釋義和賬務標準化處理,盡可能拉齊兩個財務核算系統明細科目級別和管理顆粒度;結合集團各產業特點,依據會計準則,通過合并、停用、拆分等方式,制定集團統一的會計科目表。
京能集團在統一會計科目過程中,充分考慮各產業的特殊業務需求,設置明細科目,明確各會計科目的核算范圍、使用方法和編碼規則,保障會計科目規范使用。例如,煤炭產業板塊針對煤炭生產過程的掘進費用、通風費用等設置專門的明細科目,電力產業板塊對發電設備檢修費用、燃料成本等進行詳細的科目分類。
2. 統一輔助核算字段
在統一會計科目的基礎上,標準化項目組結合京能集團各產業板塊的核算需求,統一輔助核算字段,對非主業、個性化的輔助核算項目進行大幅度刪減和歸并,從而從集團層面有效控制財務核算數據的維度和標準,為財務共享表單承接和數據深加工應用奠定基礎。
3. 統一核算規則
過去,京能集團所屬各單位的財務核算規則不統一。例如,水資源費賬務處理,有的單位記入應交稅費―應交水資源費,有的單位計入外購動力費―水費;年金賬戶管理費賬務處理,有的單位記入辦公費―其他,有的單位記入職工薪酬―其他;職工教育經費,有的單位采用先計提后沖銷方式,有的單位采用實報實銷方式;等等。
為此,京能集團在統一會計核算科目的過程中,對財務核算規則進行標準化規范,將部分體現在科目層級上的核算項目納入標準化輔助核算維度處理;同時拉通核心輔助核算項目,并對SAP和浪潮GS兩套輔助核算系統的項目定義、顆粒度、枚舉值等進行一定程度的標準化處理。
京能集團統一編制財務核算總冊及8個二級業務平臺核算分冊,總冊約定集團通用的報銷、付款、收款等業務核算規則,分冊在總冊的基礎上,僅針對各自產業特點補充完善個性化業務的財務核算規則。
在統一會計科目和財務核算規則的基礎上,京能集團2024年搭建統一的財務共享管理平臺,規范并完善集團及各業務板塊財務審核標準,推進財務流程標準化、財務數據標準化,深化業財融合。
1. 完善財務共享審核指引
編制財務審核操作手冊,完善財務共享審核指引。京能集團基于財務共享分組和業務場景層級,編制適合集團本地業務、本地財務及共享財務等各類應用場景的財務審核操作手冊,明確其層級、分類標準、顆粒度(審核指引框架),以及各類業務場景的審核要求。財務審核操作手冊編制既立足集團現有業務,也充分考慮未來的業務拓展。
規范業務場景、層級、類別。一方面,在財務審核操作手冊中明確業務場景定義、層級、類別及適用范圍,對各業務板塊通用業務場景進行標準化拉通;另一方面,識別不同業務板塊的個性化業務場景,對各業務場景財務單據歸屬進行合理調整。
細化審核附件和審核要求。明確各類財務表單與業務場景的通用審核點及審核附件要求,具體到每一筆業務的附件名稱、格式規范、簽字、蓋章要求等。對于部分單位的個性化財務審核要求,盡量拉通歸并至通用標準,無法拉通歸并的內容則定位到具體單位并標記其特殊審核要求。
2. 業務、財務流程標準化
梳理優化業務、財務流程。京能集團全面梳理優化包括預算管理、資金管理、資產管理、稅務管理等在內的集團業務和財務流程,剔除不必要的環節,簡化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以預算管理流程為例,傳統的預算編制過程涉及集團多個部門的反復溝通和修改,環節多、耗時長、效率低。京能集團通過建立預算管理信息系統,實現預算編制在線化和自動化,各相關部門可以在系統中實時提交預算數據,財務部門在線進行匯總審核,大大縮短了預算編制周期。
統一流程標準和規范。在梳理優化業務、財務流程基礎上,京能集團制定統一的流程標準和規范,明確流程目標、適用范圍、操作步驟、責任部門和崗位等。例如,在資金管理流程中規定資金收付審批權限、操作流程和風險控制措施;在資產管理流程中規范資產購置、驗收、使用、維護和處置等環節的操作標準;制定流程圖和操作手冊,使員工能夠清晰了解各項流程的操作要求,保障流程執行的一致性。
深化業財融合。京能集團通過搭建業務系統與財務系統無縫對接的財務共享管理平臺,實現業務數據實時采集并自動傳輸至財務系統,減少人工干預,提高數據的準確性和及時性。例如,在銷售業務中,銷售系統完成銷售訂單的同時,自動將銷售數據傳輸至財務系統,生成銷售收入和應收賬款憑證;在采購業務中,采購系統完成采購入庫的同時,將采購數據傳輸至財務系統,生成采購成本和應付賬款憑證。這樣,財務部門能夠實時掌握業務動態,為公司經營決策提供及時準確的業務、財務數據支持。
通過制定統一的財務流程和標準,使得集團財務共享中心各項業務操作更加規范和便捷。例如,統一費用報銷流程和財務核算標準,減少了因操作不一致導致的錯誤和重復勞動,大幅提升財務工作效率,財務共享單據平均審核處理時長從2024年9月系統上線初期的0.37天降至2025年3月的0.23天(如圖1所示),憑證處理自動化率從96.79%提升至99.06%,共享單據駁回率從14.4%降至4.03%。
3. 財務數據標準化
建立數據標準體系。京能集團科信部與財務部協同配合,制定包括數據格式、數據編碼、數據字典等在內的集團統一數據標準。數據格式:規定財務數據的存儲、傳輸和展示格式,保障財務數據的一致性和可讀性;數據編碼:制定統一的數據編碼規則,對會計科目、客戶、供應商、資產等數據進行系統編碼,方便數據分類和管理;數據字典:明確各數據項的定義、含義、取值范圍等,避免數據理解歧義。
數據質量管控。京能集團建立數據質量管控機制,形成數據采集―傳輸―存儲―使用等各個環節的質量閉環管控。在數據采集環節,制定數據采集規范,保障采集的數據真實、準確、完整;在數據傳輸環節,采用加密、校驗等技術,防止數據在傳輸過程中丟失或被篡改;在數據存儲環節,建立數據備份和恢復機制,保障數據的安全性和可用性;在數據使用環節,對數據進行審核分析,及時發現數據質量問題并進行整改。
數據整合共享。針對各產業板塊部署應用不同的信息系統,導致數據分散,難以實現數據整合和共享的問題,京能集團建立數據中心,將各系統中的財務數據集中存儲管理,通過統一的數據接口和數據交換平臺,實現各信息系統間數據整合、共享和交互,為經營決策和管理提供全面、準確的數據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