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賢·新動能·新改變
新鄉賢·新動能·新改變
——寫在運城市新鄉賢工作兩年之際
運理宣
(一)
運城新鄉賢,央媒新焦點。
近日,中央主要媒體聚焦我市鄉村文化工作:12月9日,人民日報以《匯聚鄉村振興的社會力量》為題,深度報道了我市通過弘揚新鄉賢文化、匯聚社會力量、助推鄉村振興的新實踐;9日晚,中央電視臺又以《促進鄉風文明,助力鄉村振興》為題,進一步報道了我市以鄉風文明建設為引領、推進鄉村振興的新探索。
(二)
鄉風文明建設既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鄉村文化振興高度重視,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別要注重提升農民精神風貌”。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培育文明鄉風、優良家風、新鄉賢文化。”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創新鄉賢文化,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鄉建設,傳承鄉村文明。”2017年,中辦、國辦《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挖掘和保護鄉土文化資源,建設新鄉賢文化,培育和扶持鄉村文化骨干,提升鄉土文化內涵,形成良好鄉村文化生態,讓子孫后代記得住鄉愁。”
鄉賢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鄉賢是對傳統鄉賢文化的批判性繼承、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在鄉村社會相契合、相對接的文化,也是連接故土、維系鄉情的精神紐帶,蘊含了見賢思齊、崇德向善、急公好義、樂善好施等優秀文化基因。
(三)
運城是傳統的農業大市和文化大市,千百年來,耕讀傳家、崇文重教、民風淳厚、鄉風文明,積淀了深厚的鄉賢文化底蘊。改革開放以來,全市大約有60萬人先后通過上學、參軍、經商等各種方式走出鄉村、走出運城,到外地發展,干出了一番事業,他們關心著家鄉發展。同時,還有一大批人士留在本土,成為引領農業發展、農民致富、農村新風尚的帶頭人。這些成長于鄉土、成就于鄉外、奉獻于鄉里,在鄉民鄰里間威望高、口碑好、有德行、有愛心的人士,成長為一代新鄉賢。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2017年以來,市委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思想,高度重視鄉風文明建設。市委書記劉志宏強調:“要注意抓好農村精神文明特別是鄉風文明建設,不僅使農民在物質上富起來,也要在精神上美起來。”并把弘揚新鄉賢文化作為實施鄉風文明的重要抓手,作為落實“鳳還巢”計劃、建設大運城的重要舉措,作為引領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作出了一系列部署,開展了一系列工作。
運城市委宣傳部積極啟動新鄉賢文化的重構與創新,充分發揮新鄉賢文化所蘊含的文化道德力量,推動鄉風文明、建設美麗鄉村、構建良好鄉村文化生態、助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落地生根。2017年春節前夕,全市開展了“尋找新鄉賢”活動,拉開新鄉賢工作的帷幕。重點尋找走出鄉村、關心家鄉的成功人士,德高望重的退休還鄉人員,耕讀故土的賢人志士,農村優秀基層干部、道德模范,有奉獻精神的企業家,有愛心公益心的普通群眾,或長期以來關心運城發展的外地友好人士。共同的標準是遵紀守法、品行良好、操守有范、熱心公益,愿意用自己的優良品行引領農村新風尚,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帶領鄉民脫貧致富、興辦公益事業、為鄉村建設出力的優秀人士。
通過尋找,全市首批登記新鄉賢人士4800余人,形成全市新鄉賢鄉情庫,成為全市新鄉賢基本隊伍。兩年來,全市新鄉賢不斷增加,現在已超過1萬人,這支隊伍成為“農村‘兩委’的參謀,群眾心中的賢者,鄉村振興的幫手”。
(四)
為充分發揮新鄉賢作用,市、縣、鄉、村組建成立了四級新鄉賢理事會,搭建新鄉賢議事平臺,建立了新鄉賢聯絡機制。理事會是群眾組織,在各級黨組織的領導下開展工作,為新鄉賢工作服務,暢通新鄉賢與鄉村的互聯互通渠道,為更好地實現寶貴人才資源從運城流出到回饋運城的良性循環提供了保障。
為鼓勵先進,樹立榜樣,2017年12月,全市開展了推薦評選優秀新鄉賢活動,對事跡突出的新鄉賢進行推薦評選。各縣(市、區)都開展推薦評選活動,比如,永濟市評選出十大優秀新鄉賢,在媒體上宣傳新鄉賢,在公共場所展示新鄉賢事跡。在此基礎上,全市共推薦出65名優秀新鄉賢,這是全市優秀新鄉賢代表,是新鄉賢學習的榜樣和楷模,在全市營造了“學鄉賢、尊鄉賢、做鄉賢”的良好氛圍。
(五)
聚鄉賢惠民生,聚鄉賢促發展。全市重點實施了“凝聚智慧 助力發展”的新鄉賢公益創業活動,廣泛凝聚各方新鄉賢資源,通過“公益啟動、鄉賢推動、社會聯動、文化驅動”,實施一批推動鄉風文明建設的公益文化項目。
新鄉賢根在家鄉,公益創業活動得到新鄉賢的熱烈響應。經過反復溝通,首批項目確定了8種類型:捐資助學,重點是幫助貧困家庭孩子上大學;敬老愛親,重點是建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引領風尚,重點是建鄉村文化禮堂;移風易俗,重點是規范辦理紅白喜事;留住歷史,重點是修繕保護農村文化文物古建筑;延續文脈,重點是編撰村志村史;傳承民俗,重點是活化特色傳統民間工藝;脫貧致富,重點是發展鄉村文化產業和鄉村旅游。全市精選出有基礎具有可行性的創業項目130個,這些項目全部提供給新鄉賢,新鄉賢們根據各自實際,或協調資金、或協調物資、或組織人員、或出設計方案等等,共同出力實施。
新鄉賢來源于群眾,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較高的群眾威望,既能吃透政策,又了解群眾需求。聞喜縣的陳家莊村、柏底村,萬榮縣的靈池村、集賢村等十多個村新鄉賢理事會,根據村民在發展種植業、養殖業過程中急需資金的情況,組織本村有助農情懷的在外新鄉賢拿出部分閑散資金,建立了“新鄉賢資金互助合作”助農平臺,本金出借給農戶發展產業,利息用于老年人養老,多余資金還可用于本村扶貧濟困、文化活動等,并建立了一套基于熟人社會的管用有效的資金使用辦法。這種以出借代替捐贈的公益助農方式,變“授人以魚”為“授人以漁”,解決了中低收入農戶融資難的問題,為村民發展產業提供了資金支持,受到群眾的歡迎。
新鄉賢的影響不是來自行政力,而是來自人格的感染力,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兩年來,全市新鄉賢通過自己的嘉言懿行,帶頭移風易俗,厚養薄葬,婚事新辦,德孝傳家,建立良好家風家訓,引領農村社會新風尚;通過各種方式興辦社會公益事業,捐資助學、幫建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完善公共設施、幫助困難家庭,提高了農民幸福指數;積極參與農村文化建設,發掘民間文化資源,傳承傳統民俗文化,活化鄉村特色傳統手工藝、保護古村落,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引導村民理性表達訴求,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協調解決鄉民矛盾,幫助心理疏導,使大量棘手問題得以解決,助推農村自治、德治、法治有機結合;針對今年果農“賣果難”問題,新鄉賢出主意、想辦法,通過新鄉賢微信群銷售蘋果等農產品,幫助農民脫貧致富。
(六)
新鄉賢帶來新改變。一系列舉措使河東大地廣大新農村滿眼生機。
今年6月12日至14日,80多位宣傳文化工作者、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萬榮縣永利村、永濟市東坦朝村等全市第一批16個鄉村文化禮堂進行了觀摩,鄉村文化禮堂成為集文體活動、道德講堂、村史館、紅白事場所于一體的多功能文化綜合體,成為群眾的精神家園。截至2018年12月10日,全市已建成鄉村文化禮堂48個,還有155個正在建設之中,“一約五會”制度將在全市農村逐步發揮作用。
臨猗縣孫吉村每戶有一本《晉南有個孫吉村》。這是一部村志,類似的村志村史全市已有120多個村編撰完成,農耕文明得以傳承,鄉愁鄉情得到延續。
聞喜縣溝渠頭村全村紅白事統一場所,統一標準,遏制了相互攀比、鋪張浪費的風氣,類似做法將在全市逐步推行;
11月20日,稷山縣白池村村東廣場鑼鼓鞭炮,熱鬧非凡,慶祝該村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建成投用,全市類似的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又有一批投入使用,為在外新鄉賢解決了后顧之憂。
全市547位新鄉賢擔任村“兩委”主干,成為脫貧致富帶頭人;五星級文明戶、道德模范、身邊好人不斷涌現,農村社會新風尚蔚然成風......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
實踐證明,新鄉賢已經成為鄉村文化建設的生力軍。弘揚新鄉賢文化,呼應了新時代發展,順應了農民新期盼,增強了農村產業發展外力支撐,推動了鄉風文明建設,成為落實“鳳還巢”計劃的重要舉措,為鄉村振興戰略增添了新動能。在外人士的心和家鄉父老鄉親緊緊聯系在一起,也大大激發了廣大群眾建設美麗鄉村的內生動力。隨著廣大新鄉賢參與鄉村振興力度的進一步加大,服務機制的進一步完善,運城農民富、農村美、農業強的愿景一定會早日變成現實。
|